新闻中心

中国高新区杂志专版:合肥高新股份:匠心筑城 产业兴城

  • 信息来源:办公室
  • 浏览:2987
  • 日期:2021-05-27

合肥高新区之腹地,安徽省最大的创新平台,有一座“产业新城”傲然屹立。

这是一座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产业新城;

这是一座快速崛起、日益完善、风生水起的产业新城;

这里积聚了科研集群基地、科技咨询基地、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加速器及公共服务中心等各种载体;

这里目前已经入住科大国盾、华米科技、海康威视、中盛溯源、本源量子等高端技术领军企业,以及阿里、腾讯、思科、新华三、金域医学等行业龙头及世界500强企业扎堆落户。

这是一座春有桃李争艳,夏有杜鹃竞放,秋有菊花似锦,冬有腊梅傲雪,处处美景,四季如画的产业新城。

她——就是合肥创新产业园。

如果说合肥创新产业园是合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亮点,那么以加速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己任的合肥高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高新股份”)则是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背后的建设者、运营者。

合肥高新股份业务链条覆盖了投资建设、定向开发、产业运营、产业链培育、产业服务、国资管理等领域,累计开发运营了中国声谷、合肥创新产业园系列园区、明珠产业园系列园区、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系列园区、大数据产业园等10多个主题产业园区,总开发运营面积突破500万平方米,聚集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超4000家,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系列融合解决方案,为创业创新构建了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

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都有着无数精彩的往事,而作为合肥高新股份的建设者、见证者,合肥高新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刘铭无疑是这些往事的最佳讲述者,在初春的一个午后,刘铭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

“谈到合肥创新产业园,就得从这片土地说起。我们公司所在的创新产业园二期是2012年4月开建,总建筑面积达71万平方米”,“但是——”刘铭话锋一转:“你知道吗?这里附近之前是华丰养猪场,高新区的大建设大发展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仅仅几年多时间,一座引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就在这里快速崛起,可以说这里是决策者的希望之城,建设者的自豪之城,筑梦者的成就之城,创业者的奋斗之城。”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在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政府和市场如何协同,合力推进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国有资本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合肥高新股份一直坚守“匠心筑城、产业兴城”的理念,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完美演绎了从“城建专家”到“城市和产业管家”的“蝶变”——


缘起:决策者的希望之城

“引领风气之先”的气魄一直沉淀在合肥人的骨子里。

历史上,合肥拥有过众多第一: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空调,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建成中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他们在各自的产业领域均引发出革命性的效应,然而合肥却没能借此东风扶摇直上,那些本应成为合肥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先后转投他乡,在外省发扬光大。

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造富运动,让合肥感受到切肤之痛:作为造富运动的发起人,合肥多次扮演了“替他人作嫁衣”的角色,没能为自身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合肥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科技城市,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是合肥高新区最关注的话题。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机遇之门再一次向合肥透出一条缝隙——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和能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内移至华东经济板块的腹地,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与安徽省“东向战略”的经济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几乎同时,2001年科技部在武汉召开了国家高新区所在市的市长座谈会,在总结国家高新区1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号召。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为使机遇不至于再次擦肩而过,合肥高新区在这场对接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战役中,当仁不让地站到了风口浪尖,创新成了这里的最强音。

2002年年初,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提出开展企业改制上市的框架要求,随后组织人员考察学习和调研,并开展设立股份公司前期准备工作,合肥高新股份的雏形慢慢显现。2002年12月,经市政府同意,市经贸委向省经贸委提交了《关于设立合肥高新股份有限公司的请示》。安徽省经贸委于当月22日批复同意设立合肥高新股份有限公司,次年4月26日,合肥高新股份有限公司举行隆重揭牌仪式。

从启动建设之日起,合肥高新股份就承载了决策者们的殷殷希望:为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肩负着推动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10年,刚到园区的时候,那时还是一片洼地、一张白纸。刚有了模样,我又来到了高新股份负责园区基础建设工作,现如今,亲眼看到一座新城成长起来,就像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到生下来,再到把他养大成人,这种成就感可能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合肥高新股份司董事长、总经理刘铭谈及往事深有感触地说。

发展初期,合肥高新股份运作模式定位为“园区地产商”,承担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并销售或租赁给相关企业的方式,拓展业务、实现盈利。随着不断的发展,土地资源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合肥高新股份的运营理念也随之改变。从“建平台”到“重运营”,产业园区的运营也从“1.0”到“4.0”正在不断地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

“今天企业最看重的,不再是某项优惠、一点补贴,而是整个环境,是园区管理者的发展理念和对产业的深刻理解。”刘铭感慨。“我们公司的服务更像是私人订制,对症下药,精确制导。这种服务,既是雪中送炭的,但又远不止这些。构建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最核心的吸引力,将带来一个区域的裂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合肥高新股份人,在用创造、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奋斗:建设者的自豪之城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合肥高新股份诞生在高新区二次创业之时,虽然批了牌子,但企业要发展,规划、建设、招商从哪里入手?人员、资金、土地从哪里来?看到“国有企业”这块闪闪发光的招牌,想到领导们的期望和重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期待,刘铭说:“那时眼前是一片迷茫,心中是焦灼和煎熬……”

怎么办?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在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2016年,刘铭重回到合肥高新股份,担任公司一把手,迅速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这是一群年轻力壮、敢想敢干、富有激情的团队、极具梦想的团队。

园区开发运营有一个永远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就是钱。建房需要钱,运营也需要钱。许多新城到最后做不下去了都是因为钱的问题, 特别是自2017年下半年后,国内资金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银行贷款额度紧张、信用市场风险频出、资金价格持续高企、平台监管趋严等诸多不利因素,资金筹集面临巨大困难。

但另外一方面,随着合肥创新产业园三期、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等众多产业园区项目的陆续启动,总投资额超百亿,是近年来集中投资最大的年份之一,大量的资金需求考验着公司的持续筹融资能力。

一边是园区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另一边市场融资不容易。怎么办?从哪能找到资金建设呢?

面对困难,还需借力。于是,刘铭带领公司精兵强将,敲开一家又一家银行的大门,现如今,合肥高新股份与工、农、中、建、交等国内20多家主要银行建立良好长期合作关系,与中信、中信建投、中金等十余家头部投行机构保持畅通的合作通道。

解决了融资渠道,公司的项目势如破竹,一个接着一个接踵而来。


当然,合肥高新股份不止是一个刘铭,背后还有许多个像刘铭一样为公司发展时刻殚精竭虑的人。

汤仁勇,合肥高新股份财务融资部经理。是最早进公司的一批员工之一,他,从一名普通会计成长为财务部门负责人;他,亲历了合肥高新股份融资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银行贷款到全渠道畅通的全过程;他,也是合肥高新股份最大规模项目融资、最低价格融资成本的见证和推动者。他的成长轨迹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合肥高新股份的发展奋斗史。

有人曾经说过,衡量一个人最大的能力不是看他站在顶峰的时候有多强,而是他跌进低谷时候触底反弹的能力。2020年,一场百年未遇之疫情大流行,合肥高新股份也深陷其中,不能开工、不能建设,企业着急,园区领导也都在着急,就在这时,合肥高新股份领导班子毅然决定:秉承国企担当,主动减免入园企业租金,帮助大量园内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另外一方面,为抗疫复工做准备,公司积极筹措资金,及时、足额支付施工企业工程款,确保重点项目复工建设不受影响。

而资金保障的重担,就压在了汤仁勇带领的财务融资团队肩上。

2020年4月21日,合肥高新股份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3亿元短期融资券,创2009年以来全国同评级同期限短融最低利率。3、2.8、2.6……当最终发行价定格在2.4的时候,主承销商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债券部一片欢腾,一直守候在侧的交通银行及合肥高新股份工作人员纷纷击掌相庆。

在这一荣誉的背后,是汤仁勇和公司财务融资部的辛苦付出:为了拓展公司融资渠道,这些年来,他们白天跑银行,晚上写材料,一有空就研究、讨论、分析政策,全心扑在了工作中,始终战斗在公司资金保障的最前线。

曾经一笔15亿元的项目融资,他们跑几十家银行反复对接,开几十次会议深入讨论,反复推敲各类文件,汇集的材料堆起来有一人多高,最终取得了成功,打开了公司融资工作的重要通道。2020年,更是在市场极为恐慌的环境下,通过保持与金融机构的有效沟通,科学设计融资方案,精准选择融资窗口,出色地完成了资金保障任务,有效支持了公司的持续经营发展。

多年来,合肥高新股份没有出现一笔工程款迟付,没有出现一例借款违约。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筹融资工作迎难而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目前,合肥高新股份已与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年均筹融资规模超过20亿元,融资余额超50亿元,资产近百亿元,年营收超过6亿元,成为合肥高新区最重要的融资平台公司之一。与此同时,合肥高新股份积极调整融资方式,立即创新机制,转变思路:主动储备债券项目发行审批;优化融资结构,从中长短结合转变为以中长为主;灵活搭配融资对象,全方位接触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力实现资金筹集规模化、授信期限长期化、融资成本最低化、融资方式多样化,使通畅有力的金融动脉网络再次得到扩张,有力保障公司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用创新和勤恳犁出一方宽阔的金融天地。

截至2020年末,公司总资产93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3%;净资产35亿元,较上年度增长5%。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成为高新区最具活力和成长力的主体之一。


有一种情怀,叫奉献;有一种精神,叫担当;有一种奋斗,叫拼搏。一边是园区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另一边市场融资不容易,肩负着发展高精尖产业园区任务的合肥高新股份,如同爬高坡的耕牛,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市场形象、区域产业地产龙头和国有控股背景,用创新和勤恳犁出一方宽阔的金融天地。


拼搏:筑梦者的成就之城

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投入使用,一个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步入合肥高新区,随处可见火热的建设景象。

走到合肥高新区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工地,工程车来回穿梭,大吊车缓缓升降,拔地而起的建筑在空旷的田野上格外巍峨雄伟。据了解,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示范性生物医药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43亩,总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由独栋总部、多层科研楼、高层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公寓、综合配套商业等设施组成。


“别看外立面和其他建筑差不多,其实里面大有门道。”当记者正在感叹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的楼宇气度不凡时,合肥高新股份工作人员一语点破:“我们做专业产业园,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细分需求,不同企业对建筑空间、用电负荷、污水处理、物流等方面的需求是有差别的,要通过研究来设计通用型的厂房、办公楼,不仅要满足生产和办公的需求,还要大大降低企业的租赁或者购买后的改造成本;另外,我们还要提供金融、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服务,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不同产业企业打造不同功能的产业园。”

“懂你,便是细致入微”,这是刘铭对公司品牌的一个深刻阐释,他认为,品牌,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是日积月累的品质提升和客户认可的积累过程。

高水准的建设,尤如精彩的棋局。开始时,一定要想好建设时序的组织和安排,比如,第一颗棋子落在哪里?一步下错,满盘皆输。更何况偌大一座新城,从哪里开始建?从何处开始破题?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新型产业园区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规划则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第一道工序”。为此,合肥高新股份招大引强,先后引入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苏州建筑装饰设计院等国内顶级设计院,全面提升项目规划设计水准。

在刘铭看来,新型产业园区建设,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为规划设计绝不像简单的搭积木,必须处处用功,步步谨慎。

“层高,不低于6米,满足企业厂房空间布局;建筑物独立排风系统,环保达标;引入市政蒸汽管网,每栋楼预留接口,入住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安装调压设备。废水收集设立单独管道,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同时能处理10吨以上的废水。利用场地中心低洼的原始地貌,塑造2万平方米下沉广场、景观通廊、生态绿地、水景空间、运动场为主的生态场所,营造轻松自由的办公环境。考虑生物医药行业工作时间特殊,特别设立两栋职工宿舍,满足晚上加班的员工休息;路灯是太阳能照明,车库为电动汽车预留充电桩2000个……”在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记者听着合肥高新股份工作人员的介绍,无不赞叹建设者们的用苦良心。

不仅如此,招大引强全覆盖整个运营环节,除规划设计外,在工程建设方面,与中建系、中铁系、中电系及上海建工、北京建工等16家国内施工建设领军企业合作,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运营管理方面,成功引进绿城、万科、龙湖、龙城等国内知名物业公司参与产业园区的物业管理。

据了解,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目前已吸引硕金医疗、中科普瑞昇、中科首脑、中加健康、博生吉(安科)、天亿生物等龙头企业,以及省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研发机构扎堆入驻,健康医疗产业实现了集聚式发展。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2020年,面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合肥高新股份一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按下了“快进键”,全年共承担建设项目48个,总开发建筑规模180万㎡,项目储备规模216万㎡、房产运营规模360万㎡,各项指标均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进无止境,新高之后还有更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021年,合肥高新股份的开发建设规模将突破260万㎡,总投资达163亿元,即将又是一个收获大年。

强强联合,共赢未来。合肥高新股份对待高新区的每一个产业园,都如同谋划一盘棋。每下一颗棋子之前,都必须想好它们之间如何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进退有度,落子无悔。


落子:创业者的奋斗之城

不久前,在合肥高新区主办一场名为“‘创新领航·星聚高新——新经济   新挑战   新机遇’企业家发展高峰论坛”的活动中,合肥高新区的两家明星企业董事长回忆了一桩往事,言语之间对合肥市政府充满感激之情。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讲述了他在创业早期趟过一些坑,他说:“如果当时我们转型转得稍微慢一点,再加上如果当时没有合肥市给我们投的那3000万元的资金,我们就已经破产了。”

而如今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人员过万,市值近千亿,年收入超百亿,年纳税近十亿的明星企业,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无独有偶,合肥高新区另一家明星企业华米科技在合肥高新区举办他们的首届AI创新大会,宣布了一系列软件、硬件研发新突破,并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这家从合肥走出,在美国成功上市的企业仅在2021年第一季度就实现了超过10亿元的营收。

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黄汪说,他们很感谢合肥高新区,了解华米科技创业故事的人应该知道这句感谢不是空话。

黄汪对于合肥高新区特别有感情,他说:“我们公司几乎是一路追随高新区的脚步,我们是最早搬到合肥创新产业园的企业,起先是租的一栋楼,后来公司上市后,我们又在创新产业园里买了H8这栋楼,可以说,这是园区最好的一个独栋小楼,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旁边的湖,这栋楼一直被我们誉为福地。”

殊不知在黄汪口中被誉为H8的福地,当年其实有好几个公司都看中了,但最终,合肥高新股份考虑到支持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将这栋楼还是让给了华米科技。

不仅如此,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合肥高新股份委托全国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国有孵化器管理机构合肥高创负责创新产业园的孵化管理,承担着园区信息化建设,通过地图多维场景应用、开放式园区闭环管理等措施,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

“合肥高新区优惠的政策和高效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看到了投资合肥的前景和希望。”黄汪如是评价。

如今,科大讯飞发起设立了科讯投资基金,华米科技也发起设立了智能可穿戴产业基金,投资方向主要为行业产业链企业,加速上下游孵化培育及整合。已经成功步入成熟期的两家明星企业的这一共同举措也不失为对社会的一种反哺。


“人才是创新之魂,竞争之核。”刘铭说,在合肥高新区独特的“创新工作,快乐生活。”的文化氛围中,创业者们每天都处于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虽然辛苦,但每天都有收获,在这片热土上,他们种植了梦想,收获了果实。

引来人才如何留人,留下人后如何暖心,这绝不仅仅是招才引智的“后续之作”,而是与招才引智并行的配套措施。而合肥高新股份秉承国企担当,明白人才在一座城市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在意什么。于是,他们来解决好人才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在意什么,只有对人才进行有温度的服务,才能吸引各类人才加速向高新区集聚,在高新区安居乐业。

精装,贴心到连桌椅床都给你配齐,清新亮丽,宽敞舒适。踏进这富有生活气息的“家”,是多么的惬意!如果告诉你,租这样的房子还有补贴,是不是心动指数又一下飙升了呢?

记者先去由合肥高新股份运营的合肥市套数最多的国有集中式长租公寓项目——长宁公寓一探究竟,总结起来就一个字:“赞”。不仅主打5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还有90平方米适合小两口居住的户型。公寓交付时就是精装标准,贴心到甚至连桌椅床等都已经配齐。公寓自带会客休闲大厅、公共厨房,门口有各种小吃店、便利店,小区还有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

与一般公寓不同,长宁公寓还有个“智能”管家,只要关注APP及公众号,搜房、签约、缴费、报修、保洁,所有服务一键搞定。比如忘记带钥匙,可以用手机开锁,还能查询开门时间与记录。

而长宁公寓仅仅是合肥高新股份在保障性住房项目运营管理中的一个项目,此外还有:

——建设速度全市第一的人才公寓。擢秀园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共612套产权式公寓,是全市首个开工建设、首个成立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工作机制,首个出台人才公寓配售方案,首个公开配售的产权型人才公寓。

——运营管理全市示范的公租房。合肥高新股份管理的公租房项目共5个、6698套房,整体配租率超98%。其中创新公寓等多个公租房成为全市标杆和典范。

人才公寓,在一般人看来,一定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在合肥高新区,这却成为了赔本的买卖。

那么,建造一座产业园区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

刘铭目光坚定,信心满满地答到:社会效益,当然是社会效益!但我们必须讲究市场规律,这样才能让项目得以持续建设,社会效益得以最终实现。作为国企,这是必须有的社会责任感!曾经有一本19世纪的著名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一度使田园城市运动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思想思潮及运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城乡的和谐统一。如今的城市,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生产与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田园城市”在当下早已远不止“农田”和“城市”相结合的狭义概念。在合肥高新区采访的一周时间,记者看到合肥高新区已然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并与周边协同发展,衍生成为一座“绿色生态、健康生活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田园城市”。

一座新城不仅仅是新路、新房、新树、新花,更是一种新生活、新文化、新观念的传递与融合,居住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鲜的,幸福的。

这座产业新城,凝结了太多人的真诚、执着、智慧与心血。

合肥高新区的故事,留待以后慢慢书写;因为合肥高新区的精彩,才刚刚拉开序幕……